红土地上摆渡人——记全省禁毒工作先进个人龚少云
2021-06-21 18:03:39          来源: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李卿瑶 |          浏览量:81801

桑植融媒6月21日讯     他是一名禁毒勇士,以雷霆万钧之力,带队摧毁了数十个涉毒犯罪团伙;他是一根救命稻草,以绵薄的力量,挽救了成百上千名吸毒人员;他是一缕和煦春风,以永不言弃的真挚情怀,温暖了无数个涉毒家庭。

他是红土地上的摆渡人,以初心不改的责任担当,让一个迷失于急流险滩的涉毒群体,成功摆渡上岸,重归家庭、重归社会、重归多彩绚烂的人生。

他叫龚少云,男,中共党员,45岁,现任湖南省桑植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警督。他从警24年,先后在基层派出所、县公安局办公室工作,曾任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局党委委员、政治办主任、副政委等职。

2014年,龚少云临危受命,分管全县禁毒工作。他一心扑在禁毒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守正创新,打造禁毒工作“桑植模式”,被湖南省委办公厅和省禁毒委推介。八年来,桑植县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管控率从32%提升到100%,外流吸贩毒人员发生率下降78.3%,涉毒人员增幅下降25%,人民群众对禁毒工作的满意率在全省民调排名中提升80个名次。桑植县禁毒工作从2014年公安部高度关注、省委重点整治,到2021年跻身湖南省先进行列;所辖洪家关白族乡从挂牌整治,到2018年被评为全国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示范点,刘家坪白族乡和县教育局被评为全省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一个个荣誉、一项项成绩,折射的是担当,凝聚的是奉献,倾注的是热爱。

重拳出击,他是缉毒一线的 “排头兵”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故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可是,就是这样一块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2014年却沦为毒品重灾区。张家界市首起制毒案和最大制毒案件发生在桑植,一时间,毒品像雾霾一样笼罩着桑植这个人口不足50万的山区小县。

针对毒品几乎泛滥的严峻形势,上任伊始,龚少云就把打击作为工作的重心。

“据可靠消息,桑植县有人制毒。”龚少云闻声而动,立即成立专案组,在连续40多天的周密调查后,掌握了这一制毒团伙的大量信息。其制毒窝点之隐藏、反侦查能力之敏锐、制毒手段之先进、涉及地区之广泛,让专案组大吃一惊。龚少云年龄不大,却有着20年的办案经验,他隐隐感觉到,这是一场硬仗。

隐隐感觉到局势紧张的不止是正义的一方,隐约感觉到危机的还有犯罪分子。他们坐不住了,威胁、利诱接踵而来。起先,是不知名的人上门送礼“试水”,多次无果后,龚少云又收到了莫名的短信:“适可而止,大家都好,穷追不舍,小心小命。”句句透着威胁。有着多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龚少云明白,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龚少云没有被吓倒,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了决心。

为准确摸清制毒点情况,龚少云几次带队潜伏于制毒点周围的大山上。由于狡猾的犯罪分子将窝点设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大山上,有时候一蹲就是一整天,而且只能摸黑匍匐前行,任何亮光都可能被对方发现,他们几次险些摔下悬崖。

由于团伙中其中一名成员在广东汕尾因吸毒被抓,犯罪分子闻风而动,几度转移,给办案增加了难度,他还辗转于广东、四川、福建以及湖南株洲等地,与当地公安商讨,进一步调查取证。

历经4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2015年6月,这起张家界市建市以来最大制毒案成功告破,缴获冰毒52.4公斤、液态半成品115.3公斤、氯代麻黄碱443.6公斤以及一整套制毒设备和其他制毒原料,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该团伙制售1000公斤冰毒的“美梦”也一举被摧毁。这起案件被湖南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五年禁毒十大精品案例。

近百天没回过家的龚少云,原本就略显消瘦的身体,又整整“掉了”6斤。年迈的父亲心痛地问,怎么又瘦了啊?

“饿了吃泡面、困了睡沙发,能不瘦吗?”母亲责怪中透着关切。

铁腕除瘤,他是人民安全的“守护神”。

龚少云心里明白,吃泡面、睡沙发,对于禁毒工作来说,只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这些,他从不敢跟家人说。

“我虽然只是县公安局副局长、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准确地讲我不是‘将’,但在缉毒一线,我是指挥员、是急先锋,我要把自己当‘将’,因为‘将有必死心士无偷生念’”。龚少云这样说,也这样做。

2017年3月,龚少云牵头办理全市首起涉毒特殊人群犯罪判刑服刑案件。吸毒人员陈某是这起案件中最具风险的人物,因长期吸毒,感染艾滋病毒。陈某破罐破摔,自诩看守所不能关押艾滋病的“免死金牌”,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先后对其实施打击处理13次。特别是2012年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而暂予监外执行后,陈某更加有恃无恐、为非作歹。他甚至拿着一根自己注射过的针头在桑植县农村商业银行一乡镇分行门口向刚取钱出来的群众强卖毒品,谁不买,他就扬言用可能携带着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谁,一时间,陈某成为危害一方的社会“毒瘤”,其居住的瑞塔铺镇一带,人心惶惶。

几乎所有人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陈某,可为了拔除这颗“毒瘤”,龚少云却冲在前面,主动接近陈某。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特长,对陈某实施心理干预,另一方面安排警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调研协调,找准切点,在看守所设置了一间独立 “特殊监号”,抽调12名民警对其实施抓捕。收监后,龚少云还和值班人员一起,与陈某一起度过了30天。直至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被送往常德市津市监狱服刑。该案成为张家界市首起涉毒特殊人群犯罪判刑后服刑案件,其经验做法被省公安厅在全省公安机关予以推介。

狠抓预防,他是禁毒宣传的领头雁

在铁腕治毒,狠抓打击的同时,龚少云思考,禁毒工作除了坚决依法打击制、贩、吸外,还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预防上。于是,他从年龄结构、心理状态、家庭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吸毒人员群体。他发现,禁毒宣传是弱项。为此,他又开始积极投身禁毒宣传,当起了“领头雁”。

他积极倡导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他将“第一张宣传单”发向学校。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禁毒知识,推行“三个百分百”,即教师百分百参与禁毒上课、听课、评课;学生百分百能听到禁毒教育课,能了解毒品、认识毒品、拒绝毒品;家长百分百能听到禁毒教育课,起到良好示范带头作用。

为解决谁来讲的问题,他利用自己县委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带头为教师讲课、为企业讲课、为乡镇村居干部讲课,积极培养宣讲员。8年来,龚少云个人宣讲160多场次,在乡镇禁毒专干、村社区干部、中小学教师中培养出禁毒知识宣传骨干300余名。他牵头组织在全县中小学举办禁毒教育课堂教学比武大赛,通过电视台、微信群、“村村响”播放,受教育人群达20多万。

他将禁毒宣传由“五进”扩充到“七进”,宣传舞台由城区搬到农村、搬到集市、搬到田间地头。他善于将枯燥的禁毒知识融入到“文艺”“党建”“扶贫”“公益”等活动和工作之中,融入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中。他组织举办了“禁毒主题吉他演奏会”“禁毒原创节目大赛”,用艺术方式普及禁毒常识,全县2000多名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其中,发掘真实禁毒案例,演绎身边禁毒故事,辐射十万余群众观看并接受到教育。2020年初,他组织举办了桑植县首届“禁毒晚会”,受教育人数达100多万。

多渠道、高频率的禁毒宣传很快在桑植实现了全覆盖,人人识毒、人人防毒、人人拒毒的全民禁毒氛围逐渐形成并不断巩固。龚少云个人也赢得了一个响亮的称呼:“桑植县禁毒大使”。

管控帮教,他是吸毒人员的摆渡人

龚少云深知,打击不是目的,禁毒工作最终的意义在于全民拒毒,在于打造洁净清朗的无毒空间,还在于让涉毒人员早日回归家庭,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桑植是劳务输出大县,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外务工,他们长期处于禁毒教育的盲区,导致外流涉毒并带动本地涉毒问题频发。为强化外流涉毒人员防范管控,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涉毒风险,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四三工作法”,即打造专业管控队、专业教育队、专业服务队三支队伍,结合主题教育、区域特色和精准扶贫创新三种手段,严把人员“流出关”“渠道关”“流入关”三道关口,借力“商联会”“班主任”“典型引领”三个载体,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全省外流涉毒管控工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径。此法被省委内部刊物《决策参考》刊发推介,并荣获全省公安机关2019年改革创新突出奖。

为打破“一日吸毒,终身难戒”的魔咒,龚少云注重抓好强制戒毒、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牵头组织开展帮扶帮教,大力推进社区戒毒(康复)“8.31”工程,推动各乡镇禁毒办成立涉毒人群帮扶帮教组,对吸毒人员开展帮扶帮教工作。成功打造出社区禁毒工作“洪家关模式”和“谭小周工作法”,在全县推广。8年来,大量的涉毒人员成功戒毒,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多年来,龚少云同志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基层禁毒一线,守护着这片红土地。龚少云始终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奉献有为,无怨无悔。始终以“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姿态,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执着,勇当禁毒战线的急先锋,甘为红土地上的摆渡人。

责编:李卿瑶

来源: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时政报道
视听桑植
时政报道

  下载APP